首页 > 专题 > 深圳英烈网 > 纪念设施 > 光明区

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

发布时间:2023-02-18 复核时间:2024-03-25 来源: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打印 分享到:
  • 白花岭革命烈士纪念碑(1).jpg

  • 白花岭革命烈士纪念碑(2).jpg

  白花洞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自然村。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就发起组织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羊台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军需基地。立下赫赫战功的东江纵队、广东抗日游击队、护乡团等人民武装,曾在这片热土上同敌人进行过多次战斗,先后有周来友,徐马连、谢马春、刘新友、周和金、肖金、黄锡良、叶强、关汉芝等烈士在这里为国捐躯。 

  为了弘扬烈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缅怀先烈,启迪来者。白花洞村的人民群众倡议捐资,在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2年12月纪念碑义举落成。 

  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一正方形平台,四周有矮墙相护,碑高约6米,是四方体水泥结构,下部有汉白玉碑文,记载着包括周来友、周全和、谢马春、刘新友和吴汉生等烈士的名字。 

  光明街道白花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已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羊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这块土地上培育了周来友、徐马连、谢马春、刘新友、周全和等一批英雄儿女。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英勇奋斗、百折不挠、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他们在同国内外反动势力斗争中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周来友,1922年春出生。1925年一对惠州的张姓夫妇抱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和女儿到白花洞村落户,周来友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地主”,用今天的话说:“家里很有钱”。除拥有大量良田、山林外,还建有显示身份的私家碉楼。按说,周来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衣食无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家衰落了,姓张的把儿子卖给了同村周文汉做养子,改名周来友。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全面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小在白花洞长大的周来友,报国无门,满腔怒火。1941年春,在游击队做民运工作的曾汉、沈浮等人,先后到白花洞村宣传抗日救国运动,发动、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村子里很快建立了自卫队、抗日青年会等群众组织。周来友也很快成为抗日群众组织的骨干,经常和青年们一起到村内外进行抗日宣传,为游击队收集情报;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敌伪对东宝游击区反复进行 “扫荡”,为了配合游击队的反“扫荡”,周来友坚决贯彻上级的指示,从村里的抗青会中挑选了10位进步青年,组成了地下锄奸团,破获了由驻观澜的国民党顽军派出的特务团伙,保护了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1942年2月周来友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日游击队员。入伍后,周来友作战勇敢,人又机灵,进步很快。同年6月,被任命为抗日游击队观澜情报站情报员。1943年4月,周来友在递传一份重要军事情报时,被特务发现,不幸左腿负伤,他忍痛入逃入密林,躲过了敌人的追杀,按时完成了任务,从此落下残疾。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执行任务,翻山越岭,仍能健步如飞。周来友的父亲得知儿子负伤的消息后,坚决不让他干了,父子俩曾有过激烈的争执。 

  1944年,周来友成为观澜乡党组织负责人,11月,到东宝行政督导处在燕川村举办的第一期师资学习班学习。结业后以观澜中心小学教师三年级班主任的身份为掩护,继续坚持党的工作。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以大量兵力向东宝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穿梭”和“填空格”式的“清剿扫荡”。国民党杂牌军徐东来得知周来友回到了老家—白花洞村,特派一名叫周义心的团座领近百人员来抓他。周来友的父亲说:“这个周的是本家人,我可以用钱打通关节,你快逃吧”。周来友坚定地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临阵脱逃呢!” 以“抗日无罪”之词断然拒绝。说完,他立即带领游击队员和民兵占据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村庄和根据地,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绩。保八团到处张贴“庇匪、济匪者杀头烧屋”的布告,白色恐怖一时笼罩整个观澜地区。12月25日晨,掩蔽在“昂掌坪”山里的周来友、肖英等同志不幸被敌军发现,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周来友等奋战数天、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而壮烈牺牲。周来友牺牲时年仅24岁。 

  徐马连,他是白花洞村人民心中的又一个英雄。这位1920年出生的农家子弟。1942年2月与周来友同时入伍,在护乡团三团一大队平湖武工队任武工队员。在七年的部队生活中,经历大小战斗十余次,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神枪手。1948年2月底,在岗头仔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还有谢马春、刘新友、周全和(牺牲时年仅19岁)等烈士,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